Article

普世教会 传扬整全的福音 直到地极

02 Sep 2011

洛桑神学工作小组的反思

本文为洛桑神学工作小组(TWG)经过三次研讨之后作出的全面报告的精简版

序言                                                                

洛桑神学工作小组(与世界福音派联盟神学委员会合作)主持了三次研讨,共有来自七大洲的六十多位与会者,围绕洛桑的口号—— “普世教会传扬整全的福音直到地极”—— 中的三大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三次研讨的安排如下:

  • 2008年2月在泰国清迈,探讨主题:“整全的福音(Whole Gospel)”
  • 2009年1月在巴拿马,探讨主题:“普世教会(Whole Church)”
  • 2010年2月在贝鲁特,探讨主题:“全世界/直到地极(Whole World)”

每次会议中我们都以六篇全体会议论文和15到20个个案研究作为基础,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互动讨论。以下内容反映了我们从经文依据以及自身处境出发对洛桑口号中三个词组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这些分析研究代表了“神学工作小组”针对第三次洛桑会议 —— 2010年开普敦会议做出的一些预备工作。

本文以及一些个案研究已经发表在三期《神学福音评论》上(Evangelical Review of Theology, 33.1 2009; 34.1 2010, 34.3 2010).

第一部分  整全的福音

我们的探讨从“整全的福音”开始,因为教会本身就是福音的成果和证明,而不仅仅是福音的承载者。福音是上帝告诉我们的关于拿撒勒人耶稣的好消息, 这与我们如何理解教会的使命、我们对万物的事工和见证息息相关。

研讨的六大主题

  • 圣经启示的福音
  • 十字架的成就与福音
  • 圣灵的大能与福音
  • 历史中所接受的福音
  • 宣教与文化中的福音
  • 伦理与福音

不过,在最终的报告中,我们从使徒保罗使用“福音”这个词的六方面做了一些调整。

A. 福音是根据整个圣经来讲述耶稣的故事

  1. 圣经是根据旧约经文对耶稣的死和复活进行叙事。正如保罗自己所说:

    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 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林前15:1-4;加1:11-2:10)


    这福音根植在圣经经文中,因上帝的国而成形,因耶稣成就弥赛亚的工作而确立。这位弥赛亚应验了圣经的预言,将上帝的王权彰显了出来(参徒28:23, 30-31)。


  2. 保罗对福音的定义既包括核心的历史事实(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被埋葬并在第三天复活了),也包括这些事实的属灵背景和含义(“照着经上说”)。因此我们对“整全的福音”的理解也需要涵盖这两个方面。我们要从全本圣经来理解整全的福音,这样就会保护我们不至于为了沟通和“推销”的方便而将福音缩减成几个公式,也会提醒我们,最终只有上帝的灵才能吸引各族各方的人进入到这一信息当中。
  3. 福音的叙事特征是建立在整本圣经中关于上帝救恩的信息上,这意味着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有时是从不同的切入点“进入”到这个故事中,这些切入点都和他们特定的或即时的需要有关,并且在他们的文化环境中理解起来更加有现时的意义。然后他们被进一步吸引来认识关于基督的核心事实和主张。重要的一点是,不管这些“切入点”是什么,事实上人们是被邀请来认识并且来相信这件事,就是关于永活上帝的圣经启示和在基督里的救赎工作。

B.  福音创造了一个由全新并有和好关系的人类组成的上帝之家。

  1. 上帝告诉亚伯拉罕,要藉着以色列把上帝的祝福带给世上的万国,上帝的这个计划从未改变(弗2:13-18)。外邦人本来与上帝隔离,但“藉着福音”他们可以像旧约的以色列人一样在上帝面前拥有同等的地位。这样靠着基督的宝血,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可以在弥赛亚中成为一个新人,借着圣灵彼此合一(弗2:13-18)。
  2. 十字架所成就 的和平,就是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和好,并且把他们造成一个新人的工作,这并不是福音的一种副产品,而是福音的本质(弗3:6)。保罗将这一点包含在十字架的工作之内。
  3. 教会就是由彼此和好并与上帝和好的人所组成的整体,也正是福音的体现。上帝“借着教会”使执政的掌权的得知上帝百般的智慧(弗3:10)。教会并不只是福音的传播机构,教会本身就是福音和好的大能的鲜活明证。

C. 福音宣讲十字架与复活的救赎信息

  1. “福音”的本质就是那好消息,是一定要向万国宣讲的“真理的道”(弗1:13; 西1:5, 23; 帖前2:13)。福音从本质上讲就有口传的特质。福音是一个必须要被讲出来的信息,好使人明白其真理和重要性。十字架的信息是一个与严峻的事实相对立的好消息,所针对的就是人类和撒旦悖逆所带来的破坏和死亡,而且这破坏和死亡不仅波及到人类的生命和文化的各个层面,也波及到上帝的创造。
  2. 福音宣称基督十字架和复活的结合,上帝全然担当了我们的罪所当受的审判,显明了撒旦、死亡和所有的罪恶权势都被击败并要最终灭亡,实现了信徒超越彼此的界限和仇恨,与彼此和好且与上帝和好,并带来了所有受造物的最终救赎。福音所有的祝福都来自于上帝的恩典,我们得到这样的礼物完全是通过我们在基督里的信心。
  3. 十字架是上帝舍己的至高体现。故此,如果福音被商业化或福音的好处被用于交易,那就彻底违背了十字架的信息。苦难是为福音作见证的一种基本因素,新约反复地强调这一点。我们反对并谴责所谓的“成功福音(成功神学)”,认为这样的“福音”是假福音,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因为它省略了十字架和苦难。

D.  福音带来伦理道德的转变

  1. 耶稣说“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相信这个好消息的同时,就会带来生命的根本变化,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福音的信息不只是要求有头脑上的认同,更需要顺服。福音所述的救恩是“藉着恩典,为叫我们行善”。“尽管我们不能因行善而得救,我们得救之后也不能没有善行。善行不是得救的方法,却是救恩所体现出来也是必定会体现出来的证据。信心若是没有好的行为就是死的”1。伦理道德的转变是福音所达成的工作,是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的恩典救赎了我们,并且塑造我们如何在基督再来之前过末世的生活(多 2:11-14),也给我们能力去顺服,甚至是当这种忠心的顺服需要我们做出牺牲的时候。(林后9:12-13)。
  2. 福音是关于顺服的,而不只是关于认信,彼得(徒5:32;彼前4:17)、雅各(雅2:14-26)、约翰(约一2:3;3:21-24;5:1-3)和希伯来书的作者(来5:9)分享过对福音的这一理解,当然也可以追溯到耶稣自己(太7:21-27;路11:28;太28:20;约14:23-24)。福音从本质上讲是口传的信息,也是伦理的信息。凡是福音所及之地,就一定会带来伦理的改变。

E. 福音宣告真理并将罪恶暴露在上帝的审判之下。

  1. 福音也是需要捍卫的真理,在被拒绝或被曲解的时候我们需要持守它。所以福音还有辩驳的因素。它同其他的世界观有着鲜明的对比和对立,同教会之内曲解了的真理和虚假教训也势不两立。作福音的仆人必然会涉及到代价沉重的挣扎和属灵争战。这是保罗的经验,也是他的警告(加1:6-9;2:5;14;腓:1:7,27;4:3;提前1:11;提后1:8;门13)。
  2. 为着永恒救恩的祝福和新造族类的盼望而与罪恶抗争,这是福音的一贯立场。“救恩的信息也包含上帝对任何形式的分裂、压迫和歧视的审判,我们也不应当害怕谴责任何地方存在的罪恶和不公义。2

F. 福音是上帝在历史过程中与创造过程所运用的宇宙性的大能。

  1. 对保罗来说,福音看起来似乎自己有生命一样,所以保罗将福音用人性化的方式描述出来:它在工作,有主动性,传到普天之下,并且在全地结出果子(西1:6)。整个宇宙万物都是借着基督造成的,也是靠着基督而立,并要通过 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血与上帝和好。这就是对普世来说激动人心的好消息(西1:15-23)。故此,福音是要“传与普天下万人听的”,这一点也不足为奇,因为这是给所有受造物的好消息。
  2. 福音是上帝透过圣灵在基督里的大能。如果没有圣灵的位格、工作和大能,就谈不上整全的福音。圣灵是宣教之父与宣教之子的宣教之灵,将生命和能力吹入上帝的宣教的教会。若没有圣灵为基督作见证,我们的见证就毫无果效;若没有圣灵引导人认罪,我们的布道就是枉然;若没有圣灵的大能,我们的宣教就不过是出于人的努力;若没有圣灵的果子,我们的生命就毫无吸引力,不能为福音之美做出任何见证。我们祈求基督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就是普世教会都在这样的圣经真理上有更大的觉醒并经历其真实。

第二部分 –普世教会

第二轮研讨的内容是在上帝为世界的宣教事工中探讨普世教会所具有的身份、角色和功能。宣教使命、教会和这世界都是属于上帝的。教会的身份和教会的目的都是从上帝而来,祂呼召我们并且创造我们成为他自己的百姓。

该讨论围绕六大主题进行:

  • 全本圣经中的整普世教会
  • 从作为被转变并有转变能力的群体这一角度来看待普世教会
  • 从人们在分裂的世界中共同委身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待普世教会
  • 蒙召出来成为万国之祝福(尤其是在被流放和迁徙的背景中)的普世教会
  • 宣教策略与普世教会
  • 多样化中的普世教会

我们将讨论中的发现归纳于四个方面,就是《尼西亚信经》中描述教会时所用的四个词,这四个词中的每一个都很清楚地表明了宣教的重要性:我信唯一、圣洁、大公 、传自使徒的教会(“We believe in 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

A.唯一

  1. 教会是与独一永活上帝有关系的一个群体,因为只有上帝是教会的创立者、救赎者和主宰。上帝用祂独一的灵托住教会,洁净教会并住在其中。教会是与基督有关联的一个群体,因为教会包括了所有在基督里的人。教会是一个贯穿历史的群体,因为它接纳了历世历代所有被上帝呼召的人,无论是在基督道成肉身之前还是之后。教会是圣经中所有用图景所组成的那一个群体,因为只有这样一个上帝的家,一个基督的新妇,一个祭司职分和圣殿,也只有这样一个身体,就是基督的身体。
  2. “唯一”的教会也谈到融合。我们盼望避免那种常常造成我们内部分歧的二分法,盼望教会有合乎福音的认识,即这种二分法并非有效的圣经原则。这类具有破坏力的二分法包括:

    言语与行为。 这两者在基督徒生命和见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教会通过它的生命和行为证实了福音的可信。我们不但通过言语,也是通过行为使人们听我们所传之道(彼前3章)。


    福音布道与社会参与。在二十世纪后期人们努力阐明这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当时这样做是很必要的,因为在二十世纪前期错误地将这两者分离了。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固有并且有机的关系。因此我们力荐洛桑继续保持其理解和确认,就是这两者都是宣教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3. 教会的唯一性也必须被视为上帝对所有受造物制定之计划中的必要部分。它具有先知和末世的特质。保罗将教会的唯一性看作是和睦合一的先知标记,最终有一天将会在全人类和万物中得以实现(弗1:10, 22-23; 西1:15-20)。我们在宣教中理解“普世教会”这个概念的时候,必须要关注教会的合一。彼得在讲到向非信徒作美好见证时命令说“你们都要同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训 (彼前3:8)。

B.  圣洁

  1. 上帝子民的圣洁不但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义务。这是被上帝赋予的任务。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责任。教会是由“被分别为圣”的一群人组成的。(启22:32; 林前1:2; 彼前1:2),也是蒙召出来“成圣”的群体,在一切所行的事上要圣洁(启18:3-5; 19:2; 彼前1:15-16)。我们要把自己本身“所是的”活出来。从这一点来说,圣洁也是宣教中必要的部分,因为它描述了一种以上帝的特征和布道为基础的身份特征和生命。
  2. 彼得前书(这是在新约中对旧约的命令——“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回响最强烈的)非常强调“行善”(这封书信中出现了十次)。这种“实际的”圣洁 由受苦的信徒或受逼迫的信徒(如不信的主人手下的奴隶或不信的丈夫家中的妻子)表现出来的时候,在传福音上很有果效。通过行善体现出的圣经生活自然地“给每一个问到你为什么有盼望的人一个答案”。换句话说,圣洁是宣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基督徒因为圣洁的果子行善时,这就是极好的布道。但是,我们承认我们至少在以下这些方面没有表现出这种宣教的圣洁:
  • 当我们过于强调布道,忽略门徒培训时,我们没能将圣洁的这一事实和要求视为宣教拓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我们容忍在教会中的不圣洁、不敬虔和不像基督的行为,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会污染我们的教会观,破坏我们的宣教事工。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多种多样不圣洁的方面,但这些方面需要我们谦卑地承认并且予以处理。
  1. 圣经要我们与这世界分别出来,我们却容许自己被偶像崇拜影响,被那些与圣经圣洁观相对立的思想意识所左右。在这里我们鉴别出一些随从偶像崇拜的表现,福音派基督徒常常会有这些表现,却又会找借口自我安慰:
  • 消费主义或物质贪欲
  • 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
  • 暴力
  • 种族骄傲
  • 自私
  • 性别歧视

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整个教会悔改、饶恕与和好的工作,并祷告祈求在生活和见证中有先知和宣教的圣洁。

C.  大公

  1. 在信经中,“至公”(大公)用来描述大公教会 这个词,也就是“普世教会”的意思。上帝的教会从成员来讲是普世性的,因为它向万族万民敞开。它从广度上来讲也是普世性的,因为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它从时间和永恒来讲也是普世性的,因为包括了人类历史中历世历代的上帝子民。他在上帝的眼中也是普世性的,因为主知道谁是属于祂的。
  2. 然而,我们承认自己常常没有意识到那些被上帝呼召归向祂的人向教会做出的全然贡献。我们在研讨的时候特别思考了以下方面,就是所做贡献被低估、被贬低、被忽视甚至被阻止的那些人:
  • 妇女 
  • 残障人士(或称“能力不同的人”)
  • 移民
  • 原住民或原始文化
  • “群体内运动”3

这些群体被允许(或被强制)保持沉默,被忽视的时候,我们就丧失了上帝之教会的整全性。从这个程度说,我们未能重视教会的完全的大公性,未能为此付出努力,会对我们的宣教事工造成破坏与影响。

  1. 上帝赐予普世教会各样不同的恩赐、呼召和事工,这是为了所有人的益处,也是为了装备所有上帝的子民去服事,去宣教(彼前4:10-11)。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拥护这样的教训,避免将某一种恩赐提升到另一种恩赐之上,或将某一类呼召或事工降低到不太重要的水平。我们确信事工的恩赐和呼召并不是根据性别来定义的,也不是按照种族、财富和社会地位去决定的。既然普世教会被上帝呼召宣教,那么普世教会就是为了宣教的缘故被上帝赋予恩赐。

D.传自使徒

  1. 教会是传自使徒的,这一特点有三方面圣经含义:

    a) 历史方面: 教会是建立在耶稣基督的使徒的历史根基上。使徒们通过言语、行为和新约著作,以及他们对旧约经文的接受,为基督做出了权威的见证,这也成为我们的教会论可信和最终的来源。
    b) 教义方面:我们蒙召要忠心持守使徒的教训,服从圣经的权威;
    c) 宣教方面: 我们要继续使徒们的宣教事工,为上帝在基督里的救恩作见证。


    作为信仰的群体(共同体),教会同使徒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蒙召过一个“被差派”的宣教生活,就像使徒们被复活的基督所差那样。


  2. 教会是“从使徒传下的”,换句话说,教会从定义上讲是有宣教性质的。将这一点去掉她就不再是教会了。宣教不是我们给教会添加上去的一个身份和功能,而是教会本身固有的。因此,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宣教的教会(missional church””这一用语时,我们虽然欣赏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的热心,但这个词组实际上是同义反复的。4.
  3. 我们非常欢喜地看到,上帝的教会中兴起各种不同的布道策略。有些信徒呼吁教会要重视未得之地和未得之民,并想方设法将福音带给他们。对于他们所表现出的委身和热情,我们表示肯定和钦佩。这样的热心和努力体现了使徒保罗的心肠。使徒传下的教会一定是一个传福音的教会。
  4. 然而,教会也可能使用一些紧急的布道策略,而这些策略缺乏对圣经教会论的认识,或这样的教会论从圣经来说是有问题的,例如:
  • 集装箱教会:人们对宣教布道的认识就是最大限度地往天国运人,教会变成了集装箱,把信徒存储起来,装运他们直到进入天国。
  • 收割式教会:宣教布道就是在收获季节结束以前最大程度地收集禾捆入仓,那么速度是最重要的。
  • 救生艇教会:教会的目标就是在世界这艘将沉的船上搜救灵魂,那么教会就成了救生艇,这样就没有理由、动力或时间去参与这个世界的文化、社会或生态的工作。
  1. 匆忙的传福音带来的是浅薄的门徒培训。试着像使徒那样有宣教激情,却在圣洁的门徒培训上没有委身,这样做就是把教会的两个最根本的标记撕成碎片。

第三部分 直到地极 / 全世界

最后一次研讨的重点是“全世界”,该讨论围绕六大主题进行:

  • 圣经所说的世界
  • 上帝创造的世界
  • 宗教的世界
  • 全球化的公众空间世界
  • 暴力的世界
  • 贫穷和不公义的世界

A.  圣经所说的世界

  1. 圣经中关于“世界”这个词基本上是正反感情并存的。一方面它是上帝的美好创造,是上帝所喜爱并要救赎的;另一方面它也是人和撒旦叛逆的地方,与上帝对立。在反思宣教和接触这个世界时,我们必须将这两方面都牢记在心,并且要有一种创造性的张力。
  2. 圣经在描述这“世界”的时候用了很丰富的词汇。综合来讲,圣经提到“世界”的时候,至少有五大方面。“世界”可以是:
  • 物质的创造
  • 整个人类,包括各民、各族、各个宗教
  • 叛逆并敌对上帝的地方
  • 上帝所爱的对象以及上帝在历史中实现救赎计划的舞台
  • 全新的创造

 

本报告最后一节综合了最后的三个方面,标题为“罪与救赎的世界”

  1.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拥有这世界,统管这世界,透过这世界启示自己,看顾这世界中发生的一切,并且爱这世界,就是“祂所造的一切”。作为受造物,人类分享上帝和这世界之间的一切关系。尽管这一切关系在各个方面都被罪所破坏和阻拦,但有一个事实却没有改变,就是人类同所有其他受造物一起都归属于上帝,活在上帝主权之下,对上帝有某种认知,要对上帝负责,被上帝所爱(无论我们多么拒绝祂的爱,或无视上帝每天爱我们的证据,或实实在在将上帝视为敌人),而且我们无法逃避上帝。在这世界中,无论我们去哪里都无法找到一个没有上帝同在的地方,或上帝的主权启示和恩典不运行的地方。

B. 上帝创造的世界

  1. “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耶和华。”(诗24:1)。我们要对非信徒的世界作这一见证,“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耶和华。”这地并不因为我们是其中最显著的族类而成为我们的,使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也不因为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族类而没有任何归属。我们需要在信徒的圈子里极力传讲“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耶和华”,不仅仅是其上所住的人,万物都是上帝的产业。我们关爱这地,很简单,因为这地属于我们所称呼的主。
  2. 圣经开篇就在讲创造(创1-2章),结束时也在讲新的创造(启21-22章),并介绍耶稣就是上帝所使用的那一位,通过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血使天地中万物与上帝和好(西1:15-23)。福音对所有的受造物来说都是好消息,因为这福音讲述的好消息是上帝在基督里所做成的事,逆转人类之罪和撒旦之恶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并救赎上帝的所有创造。
  3. 在基督徒宣教事工中,宣讲上帝之国和耶稣基督的主权也带出对我们的一个急迫要求,就是需要将对万物的关爱放入我们的宣教思考中。如果耶稣是全地的主,我们就不能将我们对祂主权的顺服与我们对待地球的行为分开,因为全地万物都在基 督的主权之下。宣扬一个称耶稣为主的福音就是宣扬一个包括地球的福音。对万物的关爱也是福音的议题。
  4. 今天在我们的世界中对所有受造物的最大威胁就是人对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偶像崇拜。福音就像一把利斧,要砍断消费主义的树根。通过关爱受造物和倡议环境保护向这样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偶像崇拜宣战,这实际上就是一场属灵争战,这场争战中只有祷告和福音的大能是起决定作用的。
  5. 开普敦2010年会议必须呼吁福音派信徒来重新认识上帝对受造物本身所定的救赎目的。整全的宣教意味着辨别、宣讲并活出一个圣经真理,即福音是上帝的好消息,讲述耶稣基督为人类、为社会并为万物死在十字架上并复活。这三方都因为人的罪被破坏,并且受苦;这三方也都被包括在上帝的爱和宣教之中;这三方也都必须是上帝的子民在宣教中所包含的一部分。
  6. 致力于环境生物学和受造物关爱的基督徒有一个正当的宣教呼召,这呼召需要由教会来认可、鼓励并提供资源,因为这些基督徒作出榜样,将对受造物的关爱同宣扬耶稣是主融合在一起。关爱上帝的创造就是忠于圣经福音和宣教的一种行为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将受造物关爱的作为宣教事工的人也会很喜乐地为福音作见证,且大有果效。他们并不是在工作中把见证福音作为最初的动机或潜在意图,而是很自然、很顺理成章地体现对上帝旨意的忠诚。

C. 文化和宗教的世界

  1. 人类的世界存在于各国、各族和各方,换句话说,就是在文化之中,这是上帝清楚明白的心意。人类的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现出宗教性。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区分远比人们常常渲染的区分模糊得多。所有的宗教都存在于文化之中,渗透并塑造文化。由于这个原因,宗教也像所有的文化一样有一种根本的模糊性。
  2. 宗教中至少有三个因素彼此纠结,表现为文化现象。首先,由于所有的人类都是按照上帝形象创造的,并且领受了上帝的普遍启示,那么任何一种文化的宗教元素中都有一些证据表明上帝的启示工作。但是其次,由于所有人都是罪人,上帝的这种启示也会因我们故意的不顺服而被曲解和败坏,这同样也会表现在一些宗教形式上。再次,因为撒旦也在这世界上活动,在所有内植于文化的宗教中都会有一些撒旦欺骗和罪恶的元素。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的宗教都有可能包括上帝真理的元素,可能满受罪的压迫,可能成为撒旦捆绑和偶像崇拜的系统。
  3. 所有跟随耶稣的人都会经历两种归属的挑战:我们是基督徒,属于耶稣,但我们也发现自己属于一种因出生或环境而形成的文化。我们所遇到的挑战就是,尽管我们无法逃避这样一个双重归属的事实,但我们是蒙召出来唯独立约忠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4. 西方基督徒面对这种“双重归属”的挑战,既作为耶稣的门徒,又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军国主义(推崇武力)的文化中。他们需要意识到,这些在他们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偶像崇拜和类宗教具有怎样的力量,也需要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宗教混合主义和文化偶像崇拜会怎样败坏信徒。
  5. 还有一些其他文化中的人,原先和基督教并没有接触,但现在跟随耶稣,与此同时却仍生活在原有的宗教文化传统之下。这些人信实地跟随耶稣,也同其他信主的人以小组形式聚会,过一个以耶稣和圣经为中心的团契、教导、敬拜和祷告生活。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自己出生的群体中过他们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生活。
  6. 不管是西方社会或非西方社会,在各样不同宗教和文化传统底下跟随耶稣都需要有仔细的圣经 、神学和宣教学考量。宗教混合主义的危险是整个世界面对的问题,同样,谨慎并忠于圣经的处境化宣教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我们蒙召要仔细分辨任何一个宗教文化中的元素到底是上帝普遍恩典和祝福的记号,还是偶像崇拜的表现。

D. 罪与救赎的世界

  1. 我们是一群不完全的、罪恶的人,生活在一个不完全的、罪恶的世界。我们的会议讨论了这种破碎关系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
  • 全球化的负面效果
  • 不断持续的全球贫困和经济不公平
  • 人口增长和大城市中心的挑战
  • 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为原因造成的气候变化,这已经影响到了世界上最贫穷的人。
  • 艾滋病的肆虐
  • 暴力文化弥漫整个社会,从国内到国际都是如此
  • 核灾难的威胁
  • 恐怖主义的危险及其潜在缘由
  • 伦理和宗教的分裂如火势蔓延
  1. 在思考将整全的福音带给全世界是什么意义的时候,无论任何一种宣教神学都必须将这种全球化的事实考虑在内。当谈到“世界”时,我们不能仅仅想“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还必须从处境化的角度思考这世界中所有影响个人生命的事物,形成这些事物的社会结构及其依靠的实际环境。

    我们的宣教呼召所要求的是,更加谨慎明智地消费,更有创造力的生产,如先知一样去责备,支持并鼓励那些受到世界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在我们支持“弥迦挑战”运动,使政府承担起责任“消灭贫穷”的同时,我们也要致力于在自己的生活、教会、社团、国家中以至世界中“消灭贪婪”。


  2. 教会是创造之上帝和救赎之上帝的子民,因此也是在一种双向模糊的状态中生活,即我们都是堕落的罪人,与这败坏的世界有份,也常常有份于这世界的败坏;但同时我们也是被救赎的人,在这世界中活出一个被救赎的生命。我们为这已实现的救赎事实作见证(就是十字架和复活的信息);通过圣灵运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上帝持续的救赎大能作见证;我们也为万物最终得赎的盼望作见证。
  3. 我们有盼望,但我们的盼望不在于自己能够做什么来最终修复这个世界,而在于上帝通过基督已经得胜,应许新天新地,在其中曾被破碎的万物都将被更新。

作为洛桑会议的神学工作小组,我们向所有同我们一起等待分享羔羊婚宴的上帝的子民提出这些反思、问题和挑战。这样从各族、各国、各方中被上帝买赎的人将与众天使一同唱诗敬拜耶稣。这样我们将看到整全的福音通过基督得以成就,这样我们将会看到千千万万不计其数的生命被救赎,看到每一个文化被洁净改变,看到万物的更新。最后我们将一同与“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

‘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

都归给坐宝座的

和羔羊

直到永永远远!’”

(启5:13)

 1约翰.斯托得,《独排众议旳基督》(John Stott, Christ the Controversialist, London:Tyndale Press, 1970, p. 127)

2 洛桑信约,第5段

3 耶稣的跟随者继续留在他们原本的宗教文化中-见第三部分C5和C6。

4 同一样东西用不同的词说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