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地极

福音传到地极101

Len Bartlotti 24 4 月 2024

《使徒行传》1章8节中基督充满能力的使命迫使我们超越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我们自己的教会、社区、国家和“像我们一样的人”),看到充满其他民族、地方和国家的世界,看到上帝所爱的世界。国际研究员克里斯·梅纳德(Chris Maynard)认为,“问题在于,大多数基督徒处在有大多数基督徒的地方。”也就是说,“85%的基督徒生活在超过50%的人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的国家。”因此,对于85%的基督徒来说,“如果他们举目,就会看到基督徒。”[1]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鉴于我们的全球使命,我们如何才能重新发现上帝是宣教的上帝、我们的身份是宣教的百姓,并“看到”大多数基督徒看不到的,即一个百姓没有基督的世界?在上帝的计划中,圣灵让我们成为什么角色?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才能帮助我们重新将向“万国”和“地极”宣教作为我们的优先事项? 一种试探是将《使徒行传》1章8节视为一道选择题:“选一个:耶路撒冷、犹太、撒玛利亚、地极?”另一种方法则将这节经文简化为一种循序渐进的见证策略:“先是耶路撒冷,然后我们再去‘地极’。”宣教成了附属品,成了我们浅尝辄止的异国附加物。“基督徒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来避免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传播基督的福音。他们会说,‘我必须先向我的家人(我的耶路撒冷)传福音,然后才能向其他人传福音。’”然而,这节经文说的是“和”,而非“然后”,也就是说,所有的上下文都没有特定的顺序。[2]

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进行一系列的释经跳跃:耶路撒冷代表“我的子民,我的地方”;犹太是“我们的地区”;撒玛利亚是“被鄙视的其他地区”;而“地极”或“最远的地方”则等同于普世宣教。然而,令人为难的事实是,门徒来自加利利,而非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不是他们的家、邻舍或自己人。我承认,隐喻是一种有用的讲道手段(我用过!),但没有释经根据。耶稣说的是字面上的历史地点和文化领域;到了《使徒行传》10章,圣灵就在推进这道,搅动教会进入“地极”模式,即外邦人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

我们近视的良药就是始终着眼于最终目标。上帝在开始他的救赎计划时就考虑到了结局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从古时言明未成的事,说:我的筹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赛46:10)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极”应该是宣教聚会议程上的第一个话题,而非最后一个话题!

我们的战略应从最终目标“倒推”。关于上帝为万国制定的终极计划,他显明了什么?作为宣教101探索的开端,让我们从《使徒行传》1章8节“倒推”,思考圣经中关于上帝为“地极”的万民和万国所制定的计划,最后就今天尚未完成的任务发表一些简短的看法。

圣经的“铰链”经文

《以赛亚书》49章6节被称为“圣经的铰链经文”。父神和作仆人的子民讨论了弥赛亚将来使命的分量和终极意图。在这里,我们聆听了他们的宫殿会议:

你作我的仆人,
使雅各众支派复兴
,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归回尚为小事,
我还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
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极。(赛49:6)

这件事太小。其他英文译本则说:“It is too light a thing”(ESV、ASV)、“It is a light thing”(KJV)、“It is not enough for you to be”(CSB)或“……to be merely”(CEV)仅仅是以色列的救赎主。无论上帝是多么爱他的子民,希伯来文的意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上帝更大的救赎总计划相比,它是如此渺小轻微,以至于“trivial(微不足道)(LEB)或“too trifling a thing”(TLV)!

雅威显明:“宣教不只是对以色列,而是对世上的万民。单单救赎以色列太容易了;雅威希望更大程度地展示他的主权。”[3]这一更大的展示显明在接下来的短语中。

“外邦人的光。”以色列作为外邦人的光的集体使命(赛42:1-9)被“重新分配给那位仆人个人,他要履行以色列对雅威的义务,以恢复他们的关系”,并完成上帝的使命。[4]

“救恩传到地极。”借着这位仆人(比较赛53),“全世界(不仅仅是以色列)都可得到雅威的救赎……有朝一日,万民都将成为上帝的子民。”[5]外邦人将受到欢迎,作为上帝圣民的一部分,在圣殿中献上喜乐的敬拜、可悦纳的祭物和祷告,“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赛56:7)。[6]

地极

地极这一短语在圣经中出现了46次。有时,这个短语指的是即将临到上帝子民的审判,如上帝激动巴比伦大军从地极来到或“从北方而来”(耶6:22;50:41)。其他时候,它预示着对罪恶人类的不祥的、包罗万象的审判:必有响声达到地极,因为耶和华与列国相争;凡有血气的,他必审问;至于恶人,他必交给刀剑……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必有灾祸从这国发到那国,并有大暴风从地极刮起。(耶25:30-32)

相反,先知们预见到了一场伟大的救赎逆转!有一天,外邦人必从地极来到你这里,说:我们列祖所承受的,不过是虚假,是虚空无益之物……我要使他们知道,就是这一次使他们知道我的手和我的能力。他们就知道我的名是耶和华了。(耶16:19-21)

地极比喻能去的最远处”。全世界。全人类,人类的所有组成部分。每个种族、民族、族裔和语言群体。世界各地的所有人。

“能去的最远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它很可能远离我们的家乡或舒适区,远离基督教化的环境,在那里,教会是家庭式的,福音(经常)被一种文化群体或环境驯化。地极挑战我们思考:我们愿意在地理上、文化上、社会上,在祷告、侍奉、受苦和牺牲中“走多远”,以确保世界各地的所有人都能有人向他们见证福音?

也请注意上述经文中的希伯来文并列关系:列国(希伯来语,goyim)和地极几乎等同。“uttermost part(最远的部分)(KJV)或地极就是外邦列国、非犹太人(goyim)的居住地。地极包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所有地方的所有民族。在任何地方,任何种族语言或社会群体中的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上帝的审视。这对于理解“族群”范式的重要性以及优先考虑“未得之民”或“最少触及之民”(那些在社会文化、语言或种族上没有可行的、本土的、植堂和门徒训练运动的族群)至关重要。

戴夫·迪特玛(Dave Datema)解释说,在旧约中,“goy可用来指由多种亲缘关系/界限(血统、语言、土地、政府)界定的人类群体,并成为非以色列外邦人的同义词。在七十士译本中,goy通常译作ethnos”,即耶稣在太28:19中使用的希腊文术语“disciple panta ta ethne”。[7]这些ethne或列国,无论是普遍的、集体的(非犹太民族),还是个体的(人群或民族群体),都是我们的使命和上帝救赎计划的重点。

马太和他的读者对“万民”的理解是,它指普遍性(每个地方的每个人),也指特殊性(千差万别),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把世界看作一个集合整体,而不同时看到其众多不同的组成部分。Panta ta ethne是既/又,而非非此即彼。这意味着万民/外邦人包含在上帝赋予他们的多样性中。Ethne的语义范围确实包括各种人类群体和界限的概念,包括种族。这并非支持民族团体的人读入圣经的一种新的或现代概念,而是从旧约自然流淌到新约的一种古老理解。”[8]

回摆:最初的大使命

《以赛亚书》49章6节的“铰链经文”又回到了《创世记》12章(早在太28:18-20之前)最初的“大使命”和“万族”的命令: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叫你成为大国。
我必赐福给你,
叫你的名为大;
你也要叫别人得福。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
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
地上的万族
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

洛桑运动的创始领袖、已故的约翰·斯托特(John Stott)称这些经文为“圣经中最具有统一性的经文;上帝的全部目的都在此得到了概括”。[9]他宣称,“永生的上帝是一位宣教的上帝,”他不是一位渺小的部落神灵,而是宇宙、地球和全人类的创造者。在创12中,上帝启动了一项打败黑暗势力的计划(比较创3:15),并从世界上堕落和分散的民族中为自己赎回一个民族(创3-11)。斯托特说,“上帝选择了一个人和他的家庭,是为了通过他们祝福地上的万族。”[10]通过一个被拣选的民族,祝福将流向“地上的万族”,万民,所有地方。

这个渐渐展开的故事构成了圣经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的主干,也就是史蒂夫·霍桑(Steve Hawthorne)所说的“上帝的荣耀的故事”:“上帝将他的荣耀启示万民,使他万民得荣耀。”[11]为了赞美上帝的荣耀,上帝的目的和愿望是“万民中的一民”,“列国万族中的一族”。从一开始就看到了“地极”

宣教的上帝,宣教的子民

上帝的子民是宣教的子民,与万民及其拜偶像、淫乱和风俗“有分别”(利未记20:26;出埃及记19:6)。以色列归上帝为圣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这是《彼得前书》2章9-10节适用于教会的身份。这一祭司之民有祝福万民的祭司责任(比较罗15:18)。上帝通过与他立约之民顺服的爱和爱的顺服来彰显他的圣洁、能力和威严。这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确保自己的生活、事工、人际关系和见证都能展示上帝的圣洁、荣耀和能力。

《出埃及记》在列邦人眼前显出了上帝的大能和公义(诗98:2)。以色列从埃及得释放并不是在角落里完成的!在古代近东的“社交媒体”上,这个故事成为了热门话题,万民都发颤伤恸(申2:25)!上帝对法老说,我叫你存立,是特要向你显我的大能,并要使我的名传遍天下。(出9:16)

在以色列的圣殿中,雅威的名、同在和能力对外族和万民来说是一种宣教吸引力。所罗门祷告说,论到不属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为你名从远方而来,(他们听人论说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并伸出来的膀臂)向这殿祷告,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听,照着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万民都认识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样。(王上8:41-43)每一位领袖的内心、盼望和祷告都可以效仿所罗门胸怀世界的信心和意念:使天下万民都认识你!

上帝通过先知提醒百姓,他们的身份是上帝的“见证人”。在法庭上被传唤出庭时,证人不能保持沉默!证人就其所知、所见或所闻作见证。上帝呼召他的子民放胆、清晰、毫无羞耻地以上帝为中心,在全球作见证:我曾指示,我曾拯救,我曾说明,并且在你们中间没有别神。所以耶和华说:你们是我的见证。我也是神。(赛43:12,10;44:8)

宣教是一种旋律。我们带着心中的歌走向列国!在充满激情的信徒和激情四射的乐队的圣所、大厅或体育场里敬拜很容易。但在艰苦的地方,我们可能会哭泣,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诗137:4)但即使在那里,在黑暗的时刻和孤独的地方,上帝也与我们同在。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徒16:25)我们怎样才能在自己的灵魂中和下一代“去的人”和“差遣者”中培养出在异乡向主唱新歌所需的坚毅、韧性和对圣灵能力的依赖?

前摆:要来的救主与地极

《以赛亚书》49章6节的“铰链”回摆到创12和上帝在旧约中展开的使命,同样,它也前摆到弥赛亚的到来。《以赛亚书》49章6节显明了成就上帝旨意的方法以及救赎的目的,即救恩直到地极,从而将结局与开始联系起来。

方法是什么?上帝差遣他所拣选的仆人,他的独生子:我还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这就是基督的自我认识: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路4:18;比较赛61:1-2)他来不仅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也是上帝的羔羊、世界的救主: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太20:28)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2:2)基督的献祭不仅充分,而且有效:他必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便心满意足。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孽。(赛53:11)

因此,太28:18-20中的“大使命”既不是新思想,也不是即将离开的弥赛亚的事后想法!这是一种肯定、重申和满有权柄的命令,以推进和成就上帝最初的“地极”目的。使万民(panta ta ethne)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

现在不同的是,十字架和复活胜过了罪、死亡和笼罩万国的黑暗权势,从而保证了上帝救赎计划的成就我要把我的教会(ecclesia)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太16:18)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启5:9)

得着能力的见证人

《使徒行传》记述了上帝的道通过得着圣灵能力并被圣灵差遣的子民所取得的不可阻挡的进展。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6:7)神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12:24)“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就是这样。(19:20)宗教反对、帝国法令、镇压、逼迫、苦难或死亡,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福音,“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1:16)正如迦玛列对公会的建议,“我劝你们不要管这些人,任凭他们吧!他们所谋的、所行的,若是出于人,必要败坏;若是出于神,你们就不能败坏他们,恐怕你们倒是攻击神了。(5:38-9)在圣灵的推动下,福音发展到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基督的信徒和信仰团体!但仍有工作要做。

在《使徒行传》1章8节,复活的基督应许能力我的见证这种能力迫使我们走出自己的家园和舒适区,跨越地理、文化、语言和社会的障碍,前往地极没有圣灵恒久的能力,我们的努力就都是属肉体的、无效的: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15:5)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徒20:22)去,心甚迫切,不知道,这些动词的顺序非常重要!这就是被圣灵充满的信徒的信心和被圣灵充满的旅程,他们奉差去做见证人,直到地极

今天,尤其是在城市中,各国并不“遥远”,而是近在咫尺,就在我们门前!从迪拜、新加坡和圣保罗,到纽约、伦敦、布鲁塞尔和马赛,教会现在必须传授跨文化见证所需的基本知识、理解和关系技巧,这是门徒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得之民中的事工包括列国中的侨民和移民事工,他们现在是我们的邻舍,其中许多还保持着跨国联系。

然而,仍然需要“差遣”。一些数据表明,许多最大的“边远地区民族群体”在侨民和移民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家乡仍然需要先锋工人。这不是殖民活动或西方活动,也不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或意识形态霸权。今天的宣教是多中心的,“从每一个国家到每一个国家”。差遣始于三位一体的上帝。“在基督不为人知的地方”(罗15:20-21),我们需要跨文化的门徒训练者。愿上帝赐给我们眼睛,看到那些(由于理解或接受上的障碍)尚未纳入或无法“纳入”现有教会和团契的“隐藏民族”。

我们要改变的呼召并不否定我们让世界福音化的呼召。我们蒙召,也有特权去宣告(见证、大声疾呼、讲述故事、传扬)基督救赎的好消息!没有宣告的改变就是放弃。圣言与圣灵的协同作用是贯穿整部圣经的主题。圣灵感动、强迫并带来受膏的言语。作为基督的使者,我们有使者的权柄和责任,以智慧、得胜和发自内心的方式,用各民族的心灵语言,宣告、恳求和呼吁和好的信息与神和好。(林后5:19-20)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10:15)

激动人心的异象

最少触及之民和“地极”将我们带到圣经叙事的核心。当我们接受上帝“从万民到子民”的愿望时,我们看到了新的全球现实,看到了未被福音化之人的持续需求。[12]

最后的异象激动人心:我又看见宝座……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启5:6)上帝子民的馨香祷告和新歌充满了整个氛围:

你配拿书卷,
配揭开七印;
因为你曾被杀,
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
叫他们归于神。(启5:9)

在这个场景中,上帝的子民是一个,但又是多个——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带着看得见、听得见的区别在信心和敬拜中合一!每个ethne在天上的体育场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正如新约学者戈登·费依(Gordon Fee)所勾勒的这幅光芒四射的敬拜全景图,“新歌”赞美了他救赎行为的方法(“用自己的血”)、献祭的效果(“你买来……归于神”)、救赎的广度(“各族、各方、各民、各国”)、救赎的目标(“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神,在地上执掌王权”),以及以上帝为中心、上帝所命定的高潮,“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13]

我们应邀以希奇和崇拜之情,以及对“神的道和耶稣的见证”(启1:2;20:4)的忠心十字架式的见证(启6:9-11;19:10)做出回应。

任务的规模

34亿人占人类总人口的40%,分布在7300个 “未得之民群体(UPG)”中(福音派信徒不到2%,承认是基督徒的不到5%)。其中20亿人属于“边远地区人群”,几乎没有任何基督徒,也没有已知的福音运动。1600个“没有投入的UPG”,没有已知的向他们传福音的计划。接触不到福音和教会运动。需要跨文化先锋工人。[14]“这是剩下的地”(书13:2)。

任务的复杂性

3500个穆斯林未得之民群体(UPG),2203个印度UPG,511个佛教UPG,925个部落UPG(民族宗教徒)。文化、社会、宗教、政治、偏见、语言障碍。城市化、全球化、移民、亲密团体、多重身份、聋人、全球青年文化、逼迫。

任务的可行性

全球教会——10亿大使命基督徒(活泼的信仰),占人类的13%。通过中国、亚洲佛教徒、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的部落群体、东南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中的一些运动取得的进展。不断发展的机构间伙伴关系、西方世界与多数世界之间的合作、地区和国际网络。媒体和侨民事工。充满活力的祷告运动。“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诗2:8)“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28:18)“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作我的见证。”(徒1:8)

任务的优先性

99%的国际工人服侍占世界人口3/4的地区,99.99%的耶稣跟随者生活在那里。1%的国际工作者服侍占世界人口1/4的20亿人、5000个民族群体和0.01%的基督徒。耶稣撇下九十九只羊,去找那一只失去的羊。“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就如经上所记:未曾闻知他信息的,将要看见;未曾听过的,将要明白。”(罗15:20-21)“指望……得以将福音传到你们以外的地方”(林后10:15-16)。

任务的紧迫性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10:13-15)“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24:14)

任务的动机

  • 荣耀上帝——爱上帝,热衷于上帝的荣耀(约17:4;彼前2:9;启4:11;5:12)。
  • 顺服上帝的命令——传扬基督和使人作门徒的使命(太28:18-20;徒1:8)。
  • 对他人的——渴望他人得救和得益处(路15:11-31;罗9:1-3;林后5:14-15)。
  • 需要——怜悯失丧之人的属灵和物质需要(太9:35-38;10:1;14:13-31;路19:41)。
  • 奖赏——上帝的喜悦和认可(林前3:11-15;林后5:10-11;帖前2:19)。
  • 盼望——对上帝旨意成就的热情和异象(约4:34;17:4;启5:9;7:9)。

Endnotes

  1. Chris Maynard, “Shining a Light into a Dark Corner: Looking at Mission Information Work.” Global CMIS, 2018. https://www.globalcmiw.org/node/52.
  2. https://www.thetravelingteam.org/articles/your-jerusalem-judea-and-samaria
  3. Barry, J. D., Mangum, D., Brown, D. R., Heiser, M. S., Custis, M., Ritzema, E., Whitehead, M. M., Grigoni, M. R., & Bomar, D. (2012, 2016). Faithlife Study Bible (Is 49:6). Lexham Press.
  4. Ibid.
  5. Ibid.; cf. Isa 2:2–4; 56:3-8
  6. 请注意,在上下文中,“为万民”祷告的殿并不是指为圣殿的人(太监、外国人)代祷的地方,而是指以前被排除在外但现在受到上帝欢迎的人在殿的祷告;“万民”可在这殿里献上喜乐、可悦纳的敬拜。
  7. David Earl Datema, “Panta ta Ethne: A Biblical Case for the People Group Concept in Mission,” in People Vision, (ed.) Leonard N. Bartlotti, William Carey Publishing, forthcoming 2024.
  8. David Earl Datema, “The universal particularism of panta ta ethne: A biblical case for the continued viability of the people group concept in mission,” in Missi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50 (2), 2021, p. 9, revised and republished in Bartlotti (ed), People Vision (forthcoming, 2024).
  9. “The Living God is a Missionary God,” in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Pasadena: William Carey Publishing, 2009, p. 3.
  10. Ibid., p.4.
  11. Steve Hawthorne, “The Story of His Glory,” in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Pasadena: William Carey Publishing, 2009. https://waymakers.org/hope/story-of-his-glory/
  12. Leonard N. Bartlotti, “Reimaging and Re-envisioning People Groups,” in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Vol 56 (4), 2020, revised and republished in People Vision, (ed.) Leonard N. Bartlotti, William Carey Publishing, forthcoming 2024.
  13. G. D. Fee, Revelation: A New Covenant Commentary, Eugene, OR: Cascade Books, 2011, p. 88.
  14. Figures from https://joshuaproject.net , Dan Scribner, R.W. Lewis, and Chris Maynard. For a helpful theology of data and the importance of data in missions, see Chris Maynard, “Honouring Data in Missions,” WEA Missions Commission, Aug 26, 2023. https://weamc.global/archive/reimagining-data.pdf .

作者简介

Len Bartlotti

伦纳德·N·(伦恩)巴特利特(Leonard N. (Len) Bartlotti)是一位宣教战略家、跨文化教育家,也是在伊斯兰世界中的组织和工作者的顾问。他和妻子黛比(Debi)在中亚最大的民族群体之一服侍了14年,参与了门徒训练、民族音乐、救济和发展机构咨询以及穆斯林文化、民族和口头文学研究等先驱事工。

他毕业于戈登-康威尔神学院,2000年在英国牛津宣教研究中心/威尔士大学兰佩特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牛津宣教研究中心、拜欧拉大学和其他大学任教。

伦恩博士是洛桑运动最少触及之民的激励者,也是5:9异象全球趋势工作组的协调员。他热衷于圣经真理、文化知识,以及在最少触及之民中分享上帝的爱。伦恩和黛比有三个成年子女和七个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