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Analysis

“万民敬拜”的时候到了:如何在各个族群的艺术家中扩张上帝的国度

Robin Harris 1 月 2014

RPH: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万民敬拜”(ethnodoxology)是个全新的术语。可以解释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BES: “万民敬拜”是一个神学和人类学的框架,要引导所有的文化使用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来敬拜上帝。这个术语由来自《圣经》中的两个希腊词根:“万民”来自词根“ehne”(民族,族群),“敬拜”来自词根“doxos”(荣耀,敬拜)。

RPH: “万民敬拜”这个宣教策略的概念的孕育和出现花了多长时间?

BES: 1993年时,应该还没有任何人使用这个词语。然而,到了2003年,一个叫做“万民齐来敬拜”国际委员会(ICE)的组织出现了。到2013年,ICE已经联结了数百个个人以及数十家机构。ICE还出版了两卷具有极强的学术性以及实践性的著作,奠定了这个新学科的基础,并且成为了宣教培训和实践重新转向的先锋。

“万民敬拜”的力量

RPH: 那么,植根于本土的艺术表达为什么对于扩展上帝国度如此重要?

BES: 艺术表达的以下几个特点能够说明其重要性:

  • 深深的嵌入在一个文化当中,深入人心,也往往能触及到一个社会多个重要的层面。
  • 传达了一个既源于日常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重要信息。
  • 让人能从认知层面,体验层面和情感层面都有所学习。
  • 帮助人们更好的记住信息。
  • 透过往往让人各个官能都参与的多媒体方式传达信息,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 让信息更加集中有力。
  • 让表演者们更加团结同心。
  • 透过提供一个能让社会接受的框架来表达挑战或是新的想法。
  • 给人们带来感动,激励人们以行动回应,可以成为定义身份的一个强有力的标志。

可能最重要的是,本土的艺术表达一般都是源自本土,创造于本土,所以无需翻译外来的资料,从而也能帮助本土的艺术家更好的为上帝的国度做贡献。

RPH: 教会在跨文化事工中,有哪些传统的方式参与艺术?而“万民敬拜”与这些传统的方式的关系是什么?

BES: 提到传统的参与,我想到了至少三种模式:

  • 有些跨文化事工参与艺术的模式和框架是:“带进去-教导”,将他们自己文化中的艺术教给另外一个文化中的人。这种做法能够让不同文化中的基督徒群体有着共同的艺术,然而这种做法也会将本土的艺术和艺术家排除在外。
  • 另外一种模式和框架是:“建立新桥梁”,来自一个文化的艺术家寻求能够在艺术上与另外一个文化联结的方式。这样的模式能够带来艺术层面的共同协作,常常用来回应创伤性的事件。
  • 第三种模式被倡导者们称为:“发现并鼓励”的立场:学习了解当地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鼓励和推动他们按照自己最熟悉的形式进行创作。这种模式的实践者往往深度参与到本土艺术家的创造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中产生新的创作。这种模式通常需要建立长期的关系,更需要有谦卑的态度来学习。

而“万民敬拜”则来自“发现并鼓励”的模式。这个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早在公元5世纪时,圣帕特里克与其他去到凯尔特人当中的宣教士就已经如此参与本地艺术的事工了。“万民敬拜”只是在用当代的形式来回应相对较新的学术和宣教的发展。

实践“万民敬拜”的过程

RPH: 一个群体来实践“万民敬拜”会是怎样一个过程?

BES: 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 认识一个族群以及其艺术。
  2. 找出这个族群中能够表达信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
  3. 激发本土艺术家的灵感,鼓励他们在这些艺术形式中进行创造性的创作。
  4. 鼓励这个族群和文化的成员一同来促进这些创作的提升。
  5. 整合和庆祝新作品的诞生,并持续进行这样的创作。

总之,我们的工作是与人建立关系,并且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处境中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以可持续的方式参与和扩展上帝的国度。

RPH: 这种模式在怎样的事工处境中比较能发挥效用?

BES: 我们看到其在不同的事工中发挥了显著的果效:植堂,发展健康的多元文化的敬拜,门徒训练和灵命塑造,传福音和短宣,以及帮助人们回应不公义以及其带来的创伤等。

一个中非的案例

RPH: 你在中非服侍时,看到这种模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果效?

BES: 在1940年代,一名刚果的布道家在说Mono语的族群中开始了第一间教会,而这个族群就是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DRC)。这名布道家劝说第一位归信的基督徒将他们本土艺术中使用的乐器烧掉,并要求他们使用当时的贸易语言-林加拉语(Lingala)学习唱欧美的赞美诗。到了1990年代,我们全家搬到他们的群体中,从事将《圣经》翻译成Mono语的事工。我们发现那名布道家开始的那间教会,虽然仍然活跃,却是在用外国人的艺术,音乐,和语言来敬拜,并且没有道德生活上的见证。

于是我和那间教会的带领者们一道开始采用这种模式,试图将这个群体的传统曲调融入到基督徒的生活中。最终,他们决定组成一个“爱的合唱团”(Chorales Ayo)。他们根据圣经经文写诗歌,用Mono语写词,用当地的竖琴来编曲-带有浓郁的传统曲调的风格。虽然经过诸般艰难(包括内战),这些诗歌最终在众多Mono语的村庄中流传开来,并且继续蓬勃发展。2012年,一位Mono族的牧师,Gaspard Yalemoto,如此分享到:

在过去,Mono的传统乐器只是用来祭祀祖先的神灵。然而,在1992年,布莱恩    搬到我们的村庄,并且开始学习用昆弟(kundi)-当地的一种竖琴来演奏传统的            Mono语歌曲。最终,一小群人加入了他,并且开始一同写赞美诗。今天,在几乎 所有Mono族的教会中,我们看到了信徒生命的显著的变化。带来这显著变化的原        因之一,是上帝的信息透过昆弟演奏的赞美诗直接触碰到了信徒们的心。很多信徒        都用他们的生命和行动做见证说,圣灵透过这些基于圣经,使用本文化的语言和曲            调的诗歌,将他们重新带回了耶稣基督的十架跟前。

RPH: 如果教会都采取你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使用的这种模式,你觉得会带来怎样的不同?

BES: 如果“万民敬拜”成为了宣教和崇拜中的主要模式,则会带来以下的不同:

  • 少数民族中的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将会很好的融入他们所在的教会群体的信仰生活中。
  • 教会将给这些少数民族的艺术以及艺术家群体带来复兴的动力,而不是使之消亡。
  • 艺术资源将不再是单向的从一个大族文化的群体流向少数民族,而将成为双向的分享,让彼此受益。
  • 如此,我们将会在上帝的宝座前(启示录 7:9-12)和上帝的新耶路撒冷城中(启示录21:22-27)看到更多样的艺术形式的敬拜。

RPH: 如果我们不采取这种模式呢?

BES: 如果“万民敬拜”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被采纳,则可能有这样的后果:

  • 新教,福音派教会的崇拜只会变得越来越像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之前的天主教:个人和群体的崇拜都是整齐划一的。虽然让全球教会有一种合一感,却少了对上帝创造的丰富的彰显。
  • 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全球化,城市化,一些带来误导的宣教活动,以及其他一些使得大族主流文化的艺术变得更加强势和主导,而扼杀少数民族群体的艺术的因素,已经要将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艺术家和一些古老的传统丢弃了。若教会亦将他们排除在教会群体之外,则会加速这样的进程。

建议性的回应

RPH: 这样下去将不堪设想!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资源来帮助教会和机构来采取“万民敬拜”的模式,如何让大家能够更好的得着这些资源呢?

BES: 是的,过去10年中有一些非常好的资源和工具被开发出来,用以帮助大家采取这种模式。比如:

  • 你可以加入ICE, 一个正在成长的“万民敬拜”资源中心,联结这种模式的实践者。你可以在这个网络中获取资源,也可以贡献资源。
  • 鼓励或是要求潜在的艺术家取得ICE的认证。这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认证过程,能够引导和激励人们获得参与艺术领域的宣教事工的能力。
  • 参加为期一周的“艺术共创美好未来”(ABF)的研讨课程,以促进你能够更有策略的将这种模式融入到你的组织事工中。
  • 阅读《全球教会的崇拜和使命:“万民敬拜神学”手册》,以及《共创本土艺术:如何帮助本土的群体使用本土艺术参与上帝的国度(www.ethnodoxologyhandbook.com),然后将阅读的内容融入你的训练项目中。
  • 招募艺术家,并且将他们送到应用语言研究所(达拉斯),Payap大学(泰国),富勒神学自由大学,或是其他的教育机构学习。
  • 派人参加三年一期的全球音乐和宣教大会 (GCoMM).

RPH: 对于教会和艺术的关系,你是如何评估的?你的远景和期待是什么?

BES: 今天,我看到的图画是,人们在世界各地几乎在用7000种语言沟通-这里的语言不仅仅是话语言词,也是透过艺术表达的歌曲,戏剧,舞蹈和故事。在很多族群中,他们或是不认识神,或是拜偶像,并且在暴力,疾病,社会动荡,愤怒,性关系混乱,焦虑和恐惧中挣扎,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并没有两样。

上帝给每个文化有独特的赐予和艺术表达方式,来引导他们归向真理,在他们面对的挣扎和问题中给他们带来医治,希望,和喜乐。然而,大部分的赐予都或者沉寂,或者被滥用,或者消亡了。如果我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弟兄姐妹-也是帮助我们自己-将更新的,被救赎的生命带入这些艺术传统中,那么,最终所有的文化将能够使用他们所有的独特的来自上帝赐予的艺术表达,用他们的全心,全人,全意,全力,来敬拜,尊崇,和享受上帝!这样的敬拜在这个世代不会完全得以呈现,但是我们可以加入上帝要在新天新地完全成就的这样的工作之中。

布赖恩·施拉格是“SIL国际”机构的民族音乐学和艺术项目的负责人。他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开始了世界艺术的硕士项目。他曾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喀麦隆民主共和国服侍,从事圣经翻译和民族音乐的事工。他拥有加州洛杉矶分校(UCLA)的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

罗宾·哈里斯博士是“万民敬拜”国际理事会的主席,也是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世界艺术硕士项目的负责人。她有着数十年的跨文化事工的经验,其中10年是在俄罗斯服侍。

作者简介

Robin Harris

Dr Robin Harris holds M.A.s in Intercultural Studies and Ethnomusicology and a Ph.D. in Music/Ethnomusicology. She served for decades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including 10 years in Russia, and now speaks at colleges and conferences about topics such as ethnodoxology and ethnomusicology. Her publications include co-editing Worship and Mission for the Global Church: An Ethnodoxology Handbook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13) and Storytelling in Siberia: The Olonkho Epic in a Changing Worl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7). She currently serves as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World Arts at Dall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formerly GIAL) and as an Arts Consultant for SIL In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