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ilable in: 简体中文 | English | 한국어 | Español |

南太平洋(大洋洲)的社区正在真切的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海平面上涨,盐水入侵,海岸侵蚀等。而这将迫使当地居民移民,并给其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生态使命学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发展:

  • 西方的生态使命学需要专注在生态正义上。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使命学需要为着关顾受影响群体的需求而有所调整;另一方面则需要与西方权力机构进行先知性的生态对话,以减缓气候变化,降低其带来的威胁。
  • 本土化的生态神学,如海洋神学(Theomoana),可以帮助我们将生态神学处境化,从而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活力和相关性。

西南太平洋的气候

沃克环流是控制太平洋气候的一支重要大气环流。 在赤道太平洋,风从东向西刮,暖水在西边堆聚成成一片称为西太平洋暖池的海域。 大量的水汽和热量给该区带来了大量的降雨。

沃克环流会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风力减弱,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得相对干旱;而在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年份,风力加强,西太地区气候更加潮湿。在更长时间尺度上,由于受到太平洋十年际涛动 (以15-30年周期尺度变化的太平洋气候现象)的影响,太平洋气候也是以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模式进行变化的。[1]

极端的高海平面会对大洋洲国家形成长期的威胁。高海平面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包括潮汐、季节性或时间周期更长的气候波动(比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以及短周期的波动(比如风暴潮和海浪)。热带气旋会引发短期和局域性的风暴潮和长距离运移的海浪。海浪导致的后果取决于当地的地质条件。那些边缘陡峭的环礁在海浪冲击下显得特别脆弱。

变化中的气候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已经表明,气候变暖是确实在发生的事情。以三十年为一个统计单元,每三十年都比上一个三十年更热[2]

  • 相比于工业时代之前,现在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已经提高了40%。这与上述气候变暖现象相一致。
  • 全球环流模式表明,实测到的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的现象,基本上可以归结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缘故。
  • 同样,南太平洋海洋热容量也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升高[3],而海洋热容量是控制该区海表温度的关键因素。

从1900年开始,全球平均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9厘米:

  • 极端海平面事件的活动频率和强度很有可能都已经在增加。
  • 热带气旋强度在1981-2007年间并无增加,因此没有确据表明它的强度在增加当中。
  • 太平洋海表温度每十年增加约0.08° C至0.2° C。
  • 海洋的酸度也在增加,这会影响到海洋生物,特别会影响到珊瑚属种和珊瑚生态系统。
  • 气候变化可能也导致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模式的变化。

对太平洋的影a响 

南太平洋国家已经感受到这些影响:

  • 海平面上涨加剧了海岸带的侵蚀,导致图瓦卢的环礁岛屿被抛弃[4]。咸水透过多孔珊瑚的入侵已经影响到芋头等农作物的收成[5]
  • 在斐济海拔较低的沿岸区域,由于土地中的盐分持续增加,最近甘蔗作物的长势一直很差[6]

作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部分,卡特里特群岛的主岛,曾是1500多人的家乡。但在2008年,该岛被完全淹没了。水面上残留的尸体导致了疟疾的爆发。在2007年,卡特里特岛的居民们决定启动一个向巴布亚新几内亚大陆迁移的项目,但是该项目进展十分缓慢。

在一些国家如基里巴斯,在气候变化引发的众多威胁中,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淡水损失和咸水入侵是其中最严重的一项。

亚洲城市 

根据IPCC的预计,到二十一世纪末,全球海平面会上升50到100厘米。然而,目前我们还未完全了解南极冰盖对海平面上涨的贡献。一些半经验预测模型认为,实际上涨值可能比之前的预测值还要再高一倍。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许多人会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根据汉森等的研究(2011)[7],以下图表标示出了正在遭受这种威胁的亚太地区的城市。

文化影响和回应

很显然,移民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8]。文化是与地域紧密相连的,因此,正如人被剥夺了重要资源一样,气候变化会使文化脱离了孕育它的土壤。虽然几乎所有的文化都要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大洋洲的文化会首当其冲,面对其带来的移民的冲击。就像上面论及的卡特里岛的例子。

文化与地域的关联体现在几个方面:对某个区域的依赖程度,围绕一个居住地或者一个村庄建构起的身份认同感,以及对某个社区的归属感。那些对居住地有很高依赖感的人们对预计要来临的搬迁通常会感到沮丧。从卡特里特岛上缓慢的迁移过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图瓦卢人对此的的态度也很强烈:

“从图瓦卢搬出来对我们的文化和价值没有益处。我们想要居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我们自己的家园里、我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图卢瓦人不希望被称作是难民”。

“我们不想离开这个地方…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神所赐予的土地,这是我们的文化,我们不想离开。人们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愿离开” [9]

因此,气候变化会让人们联想起文化中先前的历史事件,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响应。在大洋洲,这表现为气候变化与文化衰退的融合。塔夫阿•卢萨玛,图瓦卢国家教会的秘书长,这样说道:

“我们种植并仰望神来供应果实。我们外出打渔并相信神会供应我们日用的所需。丧失这些会给人们暗示,以为神的供应不再眷顾他们了。”

一些图瓦卢人没有理解到这不是神对他们的忿怒,而是人类行为和不公正的后果。因此像古代以色列人一样,他们从中只看到了人与神的关系、祝福和咒诅这三者的直接关联[10]

其他对气候变化的神学回应更倾向于否认。记者马克∙莱纳斯采访过图瓦卢人对气候变化的态度[11]。两个女学生坚持不相信气候的变化:“不。我们是基督徒。神会保护我们的岛。”有一个人坚称:“只有创造者才能淹没世界…我相信神—我不相信科学家。”

发展生态神学和生态使命

生态神学是对创造的神学反思:思想上帝的眷顾,见证上帝创造的权能和智慧,认识我们在其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了解其内部的工作和相互关联性。

生态使命看到了在各个层面上要带来和好的使命:

  • 因为上帝是与所有的受造之物有关,不只是人类,所以福音不只是“我和耶稣”,而是有着更宽广的内涵。
  • 生态使命关注创造,因为神的拯救涵盖人,也涵盖其他受造之物。
  • 生态使命也和生态正义有关,因为正是全球的贫困人口面临着环境恶化的最严重影响。
  • 这包括了生态灵修,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看待创造的方式,因为它把关怀创造本身视为一种使命的形式[12]

我们需要发展一个稳固的生态使命,来回应大洋洲那些被威胁到要迁移的社区。这尤其应该是一个本土化的运动。太平洋神学院Cliff Bird博士(牧师)注意到,在大洋洲文化中当谈论到管理共享资源时常常使用“看守、照料、照顾、分享和智慧地使用”这些词语。这些概念是把照顾家乡的管家概念具体化为一些原则或是范式的基础,目标是为了一切受造之物的益处。” [13]

Otin Taai

大洋洲的教会致力于发展一个这样的神学框架。The Otin Taai Declaration[14] (The Otin Taai宣言)做了一些神学性的陈述和建议:

  • 牧师们应该“学习生态神学的观念,来更全面地理解上帝、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关系。”
  • 承认挪亚之约并不意味着要否认人类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气候变化不是“上帝的作为”而是“人类经济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后果”。
  • 他们号召“全世界在基督里的弟兄姐妹们能同心合一,共同努力来遏制引起气候变化的人类行为”。

对于西方教会而言,他们需要认识生态正义。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做参照,单单照顾那些被气候变化所伤害之人的伤口是不足的。因为现在的经济制度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就像罗马通过土地侵略进行的税收是第一世纪强盗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样。

海洋神学(Theomoana)

从本地化的视角来看,Otin Taai承认:“对所有创造物的整体性和内部相关性的圣经理解和传统太平洋地区把陆地称为‘土地’Vanua/Fonua/Whenua/Enua,而把海洋称为“莫阿纳”的教导类似。”

温斯顿·哈拉布亚把他所说的海洋神学进行了发展,为了提供先知性的领导权而用海洋的方式来实践神学[15]

这个神学被发展来回应一些因为气候变化而面临灭绝的岛屿。海洋神学 (Theomoana是语境性的一个词,theo是从上帝这个词而来,moana是从波利尼西亚语的海洋而来。Moana这个词是“像是一个观察世界观深度和神秘感的窗口”,也是通向永恒的路径。它表达了一种非殖民化,因为“太平洋”这个词“带着被外来者所留下的烙印,并且暗示着是一群分散的小岛、无助的、孤立的和依赖性的。”并且海洋神学是“对创造海洋的神怀有深厚的希望…上帝关心我们,也关注他的创造”。

哈拉布亚认为生态神学和生态正义是一个很封闭的概念。因此海洋神学对大洋洲来说是一个更加确切的神学。尽管如此,两者都是对创造物神圣性的表达。

生态使命性的启示

为了回应大洋洲的气候变化,宣教机构应该把重点放在生态使命上:

  • 这包括通过宣讲和实践来进行宣教。对宣教士的培训应该包括:针对具体宣教禾场的基本环境知识、生态使命学理论和生态实践,比如说“朴门永续设计”(译者注:permaculture-永久持续性的设计)。
  • 在大洋洲,这种宣扬应该包括发展海洋神学,使岛上的居民可以适应失去土地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错位。
  • 专注在和平与公正的国度价值观上意味着宣教机构需要减少他们自己的生态影响,因为正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形式导致了现在和将来所要经历的影响。这包括当远程办公或者是电话会议可以解决时就减少旅行,各种节省能源的机制,并确保不使用煤炭能源。
  • 宣教机构应该要与救援和发展机构(比如“TEAR基金”)有联接,来游说政府推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 尽管我们希望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可以被避免,但是很多的社区将会分裂,而一些必须要搬离。宣教机构一方面应该参与到帮助这些社区尽可能长时间地呆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另一方面也应该游说政府进行搬迁的项目,并对寻求庇护者提供更好的待遇。

尽管以上很多的论点似乎偏离了我们传统上对传福音,宣教的关注,但事实上,他们在很认真地对待上帝国度中所强调的和平、公义和万物的和好。

米克·蒲柏是莫纳什大学的气象学博士并且讲授气象学和气候学。他现在正和别人一同写一本关于气候变化的书:A Climate of Hope: Church and Mission in a Warming World with Urban Neighbours of Hope.

Endnotes

  1. Climate Change in the Pacific: Scientific Assessment and New Research. Volume 1: Regional Overview.
  2. Moore, C.A., ‘Awash in a rising sea—How global warming is overwhelming the islands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International Wildfire, Jan-Feb 2002.
  3. Tuvalu’s National Adaptation Programme of Action,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and Lands.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May 2007. unfccc.int/resource/docs/napa/tuv01.pdf. Last accessed 11 November, 2013.
  4. UNDP report
  5. Julie Edwards. The Carteret Islands: First man-made climate change evacuees still await resettlement. Pacific Conference of Churches, November 2010. http://www.pcc.org.fj/docs/Julias%20Cartaret.pdf, last assessed 11 November, 2013.
  6.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Local solutions on a sinking paradise, Carteret Islands, Papua New Guinea. http://vimeo.com/4177527, last accessed 11 November, 2013.
  7. Susan Hanson et al. 2011: A global ranking of port cities with high exposure to climate extremes. Climatic Change, 104, 89-111.
  8. W. Neil Adger, Jon Barnett, Katrina Brown, Nadine Marshall and Karen O’Brien. 2012: Cultural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daptation. Nature Climate Change, 3, 112-117.
  9. 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Voices from Communities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Amsterdam: Friends of the Earth, 2007.
  10. Ruth Moon, Teaching Natural Theology as Climate Changes Drown A Way of Life. Posted 14/2/2012.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2/february/natural-theology-climate-change.html. Last accessed 11 November, 2013.
  11. Lynas, M, High Tide: News from a Warming Planet, Flamingo, London, 2004.
  12. Mick Pope, Preaching to the Birds?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 to the Creation, in Michael  Frost (ed), Speaking of Mission Volume 2 (Sydney: Morling Press: 2013)
  13. Pacific church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Islands Business, 8 March 2013. http://www.islandsbusiness.com/news/solomon-islands/556/pacific-churches-must-pay-attention-to-threat-of-c/, last assessed 12 November 2013.
  14. The Otin Taai Declaration: The Pacific Churches Statement on Climate Change, 6-11 March 2004. http://www.pcc.org.fj/docs/The%20Otin%20Taai%20Declaration.pdf, last accessed 12 November 2013.
  15. Winston Halapua, Oceans as a tool in theology: Moana Methodology, National Religious Coalition on Creation Care, http://www.nrccc.org/site/Topics/Issues/Oceans/MoanaMethodology.html, last accessed 12 Novembe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