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Analysis

孔子的完美典范之路

传福音给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

I’Ching Thomas 11 月 2014

基督教信仰早在8世纪就已传到中国沿海地区,然而今天还是有很多中国人认为基督教是国外或西方的宗教。 甚至有些人认为给中国人传福音是文化侵略的一种形式[1]

“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正是1919年五四运动所呼喊的口号,它强化了一种错误观念:即一旦有人选择跟随耶稣时,他就放弃了中国人的身份,而随从了一个外国或西方的神或意识形态。因此,当一个中国人宣告他效忠于耶稣时,他犯的一个大罪就是他背叛了他的祖先和国家。

历史学家吴晓新认为,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宣传莫过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19世纪中叶,很多西方宣教士是和鸦片贸易商同时进入中国,将福音传给中国人的事实,让这个宣传的包袱益发沉重。

中国人的世界观

不可否认地,以下“三种宗教”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当今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
已知论的宗教(孔学)
方法论的宗教(道家学说)以及
佛教
今天,虽然中国人主要的意识体系不是儒家学说,但由于它的历史性,儒家在中国人的世界观,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强大且不可否认的影响力。举个例子,在教育和子女孝行方面的价值取向方面,可以追溯到孔子关于如何有秩序地生活的教导上。

儒家思想

根据古代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夫子 (551-479BC)的学说和教导,儒家的实践原则特别指向了人类的社会性唯度。无论是人文角度,还是复杂的宗教仪式角度,儒家都被贴上了很多标签。但是根本而言,儒家的核心是通过修行和自身的努力使个人和社会变得更好。

孔子特别关注,作为人类,人应该在最高的道德层面上发展自己:

因此,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渴望成为高尚或出众的人-尽可能比他的同伴出众,即使不行,至少必须比过去和现在的自己有提高。
与人为善的道德规范,通过恰当的教育以及对美德的实践促进自我和社会的发展,是儒家思想的关键部分。
这些思想将最终使人性达到至善至美(human flourishing,意指人自我实现,达至一种生命圆满的状态),成为一个圣人(Noble Man),换句话说,儒家思想就是要使人成为圣人。

因此,需要有适当的社会环境,这样才有助于发展人内在的和谐以及与他人建立和睦的关系,否则不可能培养出圣人。孔子视人作为关系的中心:家庭,朋友,社会和政府。因此,必须花一切代价来维持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的基本关系的和谐。

耶稣,通往人性的至善至美

在中国人的认识中,存在不光彩历史的基督教信仰(译注:宗教是另一种鸦片)。我们向他们展示福音的一种有说服力的方式是,指出与基督教信仰中与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有共鸣的部分,特别是关于儒家所定义的至善至美的理想状态。

虽然多数中国人对人性持有乐观的态度,但是中国在历史上,特别是上个世纪所经历的苦难,则暴露了社会和文化的丑陋和软弱。儒家数个世纪都在为着成为圣人以及达到人性的至善至美而努力,但他们并没有取得所希望的进展。

多数中国人会承认,无需进行太多反省就可以看到人性确实存在弱点,从而无法成为理想中的圣人。因此,这种对人性至善至美的理想和自身道德的培养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两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向中国人表达这种理想与基督教信仰的相关性:

1. 罪的问题

基督徒相信原罪和堕落,而这个概念不为中国人所熟知,并且大部分人感到被冒犯。不过他们却可以在现实中,在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中,看到和指出罪存在的事实。我们可以确定地说出,孔子所劝导的修行无法带来所希望达到的人性至善至美。事实上,人类的困境似乎让人在成为至善之美的理想上无能为力。作为基督徒,我们对人类的失败不感到惊讶–因为在罗马书3章23节讲到:人都犯了罪,亏缺上上帝的荣耀。

2 给中国人的好消息

若倚靠自己,那么达到人性至善至美的渴望以及成为一个圣人则是遥不可及的,但我们不是非靠自己不可。在耶稣基督里向我们开启了希望之道。

罗马书10:2~4节: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因为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神的义了。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

约翰福音14:6节: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籍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当我们检视福音,我们看到这是关于人性的至善至美,好消息就是上帝已经差遣他儿子来恢复我们里面被破坏的平安。常常,我们很简单地把平安等同于和平与和谐,然而圣经对平安的定义则包含了:
圣经当中所表达的平安不止包含平安,更包含全宇宙的至善,整全以及喜乐–事物应该有的状态。
一种丰富的状态,在这状态里有满足,在这状态里人性履行其使命,在这状态里人类与其创造者和救赎主有完美的团契[2]

神学家Cornelius Plantinga, Jr非常准确地描述圣经中平安的状态:物质世界,人类,文化和种族,家庭,夫妇,朋友,以及个人都完整统一地存在,同时享受彼此的关系,互相造就,激发美德[3]

用此方式来审视,孔子关于人性至善至美的学说很大程度表达了耶稣来所要恢复的平安。事实上,中国人能达到的人性至善至美的核心很大一部分是关系的维持。保持既存关系中的善以及寻求和解是人性至善至美观念中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和谐社会和内在和谐必不可少的。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圣经中的平安与孔子认为人性的至善至美联系起来。

耶稣,上帝之子

尽管孔子对生而为人的目的作了正确的预测,但他对人类有能力使自己达到完美状态持过于乐观的态度。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将永远不能倚靠自己达到圣经所说的平安(或人性的至善至美)。同样,在上帝的爱和智慧中,他差遣他独一的儿子谦卑自己进入他所造的世界中,成为我们中的一员,通过他树立的榜样,向我们展示了他希望我们活出的生命[4]

耶稣,上帝之子,首先把我们从罪中赎回,当我们接受他,就可以脱离罪;同时他也将圣灵赐给我们,帮助我们过公义和充满美德的生活。简单来讲,对中国人来讲福音就是:从罪的刑罚中得赎,并且胜过罪在生活中的权势,这为达到人性至善至美和平安开了道路。与自我努力不同,主耶稣已经提供了一条道路使我们可以通往终点的路,只要我们相信他,就可以行走这条路。

影响及意义

当福音用这样的方式来陈述时,它避免了通常的陷阱,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套外国人针对中国人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相反,它天衣无缝地与孔子对人的理想一致,并提供了真实的解决方法。

儒家中存在如何成为圣人的难题,而基督教信息则解答了这个难题。这点对中国人考虑接受耶稣非常重要。

这意味着中国人成为耶稣的跟随者时,不必舍弃其中国人的身份。
事实上,选择跟随耶稣,一个人的文化特性和种族性是被肯定的。因为上帝是一切的造物主。
将不会有身份的尴尬–一个中国人可以同时也是有荣耀的基督徒

最后,用这种方式表达福音同时也避免了传福音当中常见的错误,好像福音只是灵魂的救赎,甚至更简单地,认为耶稣只是死后通往天堂的通行证。事实上,福音不仅只是罪得赦免以及死后上天堂的信息。

回应

归根到底,基督教的信息是关于上帝在人类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作为,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中真实发生在基督身上的作为。当我们在对人性探讨的框架中开始思考我们的信仰时,我们才会明白福音为何如此不可抗拒,(福音是关乎我们的人性/生命),以至于我们要活出这个真理,活出我们本来的生命,并要与周围的人分享。 使徒保罗清楚地明白他生命的意义,目的和满足,这来自于他调整他的生命,使之合乎上帝在历史中的旨意。

上帝已经执行他的计划几千年了,最初是通过以色列民族,现在是通过基督的身体。如果你是基督身体的一部分,你同样也在这个大计划中有一个角色。只有当我们明白福音是关乎万民的时候,我们才可能与保罗一样宣称:“我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哥林多前书9:16)。

Endnotes

  1. ‘Cultural Chinese’ is used in this article (as opposed to simply ‘Chinese’) to include all diaspora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Singapore, Thailand, Vietnam, Philippines, etc—in addition to those from mainland China.
  2. Cornelius Plantinga, Jr, Not The Way It’s Supposed To Be: A Breviary of Sin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1995), 10.
  3. Ibid, 100.
  4. Shangdi is the title used to refer to the Supreme Lord or literally, ‘Lord of Heaven’.

Author's Bio

I’Ching Thomas

作者I’Ching Chan-Thomas 居住在新加坡,是Ravi Zacharias国际宣教(亚太地区)的培训主任。她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获得传媒学位,之后在加利福利亚的拜欧拉获基督教护教学硕士学位。她在商界工作多年,之后作为一名宣教士在一个中东国家服事。她将出一本新书,《耶稣:通往人性的至善至美》(Jesus: The Path to Human Flourishing (GraceWorks))。

Related content